功課的先後次序


功課的先後次序



從一次家人的聚餐聽到有親朋戚友說每天教導孩子做功課的時刻實在非常難捱,囝囝經常哭鬧或以不舒服為藉口,媽媽形容做功課就好像「打仗」般,累鬥累,要哄要陪,有時候甚至需要罰。媽媽傷透腦筋,無論怎樣也不能令他乖乖自律做功課。我從旁細聽才發現原來媽媽有要求囝囝做功課的次序,先是他最討厭的數學(媽媽認為先要把最難的解決),然後英文,最後才讓他做喜愛的中文

各位家長認為,什麼原因令到囝囝很討厭做功課?

A)一開始便面對最難最討厭的科目,學習動機及信心已經很低
B)媽媽指導囝囝做功課時常板起口面或眉頭心鎖,令孩子很抗拒
C)囝囝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完成這麼大的功課量

以上皆是令到囝囝對做功課感到抗拒的原因。首先,孩子放學後已感到很疲累,做功課還要先面對自己最討厭的科目,當中的學習動力便會大大下降,亦不免會有「我都唔識做,點解要做」「好悶,冇與趣」等想法。其次,媽媽指導孩子時的態度亦大大影響囝囝做功課的動力,試想想,一方面,他在學校已經被要求溫書,測驗考試。回到家最親的人也是用老師於學校權威性的教育方式,這樣不但令到孩子感到焦慮,更有壓迫的感覺。另一方面,當孩子察覺到父母的神情嚴肅或會有內疚感,「係咪我唔識做,好蠢,媽咪先會咁惡咁嬲」「我咁樣媽咪係咪唔愛我喇..」隨即感到很內疚,很討厭自己「蠢」,誤以為父母的愛是建基於他的成績,更會影響他的能力感。最後,面對龐大的功課量,孩子不免感到無能為力,不相信自己能夠完成。

而做功課的次序是真的重要嗎?需要嗎?我們明白家長或老師安排先後次序的需要,因為可以陪伴著他們去解決難的功課,能夠節省時間。但是孩子更需要的是學懂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及安排事情的重要性。如果孩子能夠從做功課學起,由自己去決定先完成什麼,不但會提升他們的自主感,更會影響其自我價值,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以上述例子為例,媽媽可以先了解囝囝對於數學感到抗拒的原因,聆聽他的需要,承認他的感受,讓他感到「被明白」,再陪伴他慢慢教導他可以怎樣面對,一直催迫他快點完成只會令他感到氣餒無力。此外,如果囝囝能夠自己決定功課的次序,先完成他喜愛的中文,有興趣自然便令到他的學習動機增加。當他能夠完成時,能力感亦會隨之提升,而面對之後的難題亦不會如此卻步。

不要讓你的孩子於「監獄式訓練」底下學習,讓他們自主選擇吧!


Blog Sponser: APPHK (http://apphk.org)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你的孩子是如何評價自己?

縱容他,是愛他嗎?

要達到治療效果?家長們不能忽視你們的參與及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