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Image
我要成為 YouTuber 小時候,當被問到長大後想做什麼工作或志願是什麼,我們常會回答「老師」、「醫生」、「律師」、「香港小姐」等受人景仰的職業。近年,全球冒起了一個小朋友憧憬和夢想的新職業—「 Youtuber 」。現今學童除了喜愛「睇 Youtube 」,我更認識多位小朋友自己有嘗試拍片放上 YouTube ,還嚷着叫我留意及訂閱他們的頻道。 曾經有位家長向我表達不能接受小朋友做「 Youtuber 」的志願,問我怎樣可以改變小朋友的想法。說到這裡,我先想家長反思「反對小朋友 / 不接納小朋友成 Youtuber 的原因」,為什麼你會反對呢?你期望小朋友有什麼志願呢? 其實,小朋友對不同的職業抱着好奇之心是正常不過的事,很多時候,小朋友對某些職業有特別的感覺、想法、信念或期望,才會把它設定成為志願。回想過來,大家有否發現當我們對「志願」認識多了、伴着成長、經歷和思考,我們便會調整及尋覓更適合自己的志願。因此,何必限制小朋友的小腦袋大世界呢? 就我個人而言,我曾想成為律師、老師、飛機師、收銀員、餐廳員工、設計師、護士、政治家, 最終卻成為心理學家,你呢? # 你了解小朋友為什麼想成為 Youtuber 嗎? 小朋友「想成為 YouTuber 」背後定必藏着一些想法、信念和期望,可能是「 YouTuber 可以搵好多錢㗎 ! 」 / 「 Youtuber 好有型」 / 「 Youtuber 唔洗讀大學都做到」或其他原因。 作為家長,除了直接告訴小朋友實況或作出反對,我們可以先了解小朋友想成為 YouTuber 背後的原因,然後探索這個想法是從何以來,例如家長可問:「你從咩途徑知道 Youtuber 可以搵好多錢㗎?」這樣,家長便可以了解小朋友的思想邏輯的來源。 若果小朋友回答:「聽同學講網紅 xxx 佢拍無聊片就有 100 萬個訂閱,賺好多錢㗎。」, 家長便可跟小朋友一起思考「人人拍無聊片就有 100 萬訂閱?」,以提問的討論方式增強小朋友的獨立和批判思考,家長更可從中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或信念,例如可以舉一些 Youtuber 例子共同討論,糾正他們對這個職業的誤解。 家長切忌單方面跟小朋友授課 (Lecturing) ,這有機會讓小朋友覺得自己的志願或夢想不被家長接納,因而

你的孩子是如何評價自己?

Image
你的孩子是如何評價自己? 「我好憎影相,我覺得我好醜樣,媽咪都話我唔靚..」 「我好怕測驗會唔合格,我一定做唔到..」 2019年,我們接見了很多不同類型的學童個案及小組輔導,當中大部分學童的自我形象都偏低,他們常認為自己「我很笨、我不好看、我很差」,由於對自己有著負面的評價,不接受自己,所以亦影響了其學習自信和表現、甚至與人相處的信心及關係。 自我形象低的學童常害怕挑戰、害怕失敗以致逃避或拖延、過份自誇、極度介意他人對自己各方面的評價、過度敏感 (理解別人說的話為批評、指控、責罵自己)、 過份需要認同、容易焦慮、生氣、自責等。自我形象低的學童心理上也常認為自己無法做到/ 完成/ 控制事情,因而產生不同的消極行為,影響學習動機,拖長了達成目標甚至踏上成功的路程。 若不想孩子有以上的行為及心理特徵,或想幫助自己孩子提升自我形象,請家長/ 同工們練習以「優點導向」的眼光去看孩子,而非採取我們一貫的「問題導向」眼光。例如,若果小朋友主科成績弱,有專注力不足或行為問題: 「問題導向」 眼光會是:  我個仔真係好難教,主科又差,一定要幫佢搵好多補習增強主科分數。 「優點導向」 眼光會是: 我個仔雖然主科成績唔理想,但好多副科,例如音樂及體育的表現都很卓越,很有創意。 除此之外,家長們請多協助孩子覺察及認識自己的性格優勢和強項,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強項,幫助他們打好心理根基,讓他們即使受到外界批評,其自我形象亦不致會倒塌。 請相信,學童自我形象的建立是絕對會受長輩的負面評價而有深遠影響,越多批評,越少鼓勵及讚賞的家庭,會培育出自信心及自我形象低的孩子。因此,請拋棄那些認為「激將法」是奏效的溝通模式,亦摒棄那些「讚得多會讚壞」「踩下佢佢先唔會驕傲」等信念,這種模式更會影響親子關係。 APPHK提倡正向心理學、正向管教及正向教育,深信「預防勝於治療」,只要預先幫助學童打穩心理的樹根,即使面對雷電風雨等困難難關,仍能支撐得過,能夠慢慢向上成長。我們於2020年會繼續為學校、家長、教師服務,盼能共同培育出會說出「我係得嘅! 我係有價值嘅! 我係有能力嘅! 我係被人喜受嘅」的正面自信孩子。

縱容他,是愛他嗎?

Image
縱容他,是愛他嗎? 這間小學的輔導小組共有六位三年級組員,當中B同學在小組頗不受歡迎,原因是只要他有什麼「想得到」、「想做到」, 他都必定用大哭大叫或大發雷霆來令別人遷就他或滿足他,因此,組員們都「怕左佢」或有幾位明言「討厭佢」。 當我帶領大家玩一個專注力拍卡遊戲時,B同學在玩的過程中不滿意自己的卡牌,他便一手搶去坐在旁邊組員D同學手上的牌。 D同學:「你做咩搶咗我啲牌?」 B同學:「我鍾意啊,你唔同我交換我唔玩。」 由於其他組員都很想繼續玩這個遊戲,大家都紛紛說:「比佢啦唔緊要啦佢係咁麻煩。」,並友善地把自己手中的卡牌分給D同學。 在小組結束前,學校老師帶了一些餅乾交由我分給大家,我便根據他們今天小組的表現而分先後次序挑選餅乾。 當我宣布第一位能夠拿餅乾的同學是D同學,原因是欣賞他願意分享的時候,B同學便大哭起來。 B同學哭鬧著說:「我唔制呀我一定要第一個攞餅乾!」 我:「我知道你好想做第一個,而係我已經選擇咗另一位同學,如果你想要餅乾你可以耐心等候。」 B同學愈哭愈大聲:「 唔可以呀唔得呀點解唔係我呀,我一定要做第一個啊!」 老師見狀便走到B身旁安慰他,但他尖叫著說了數次:「你哋比我第一個攞餅我咪唔再喊唔再尖叫囉,最衰係你地唔就我!」 我:「我知道你好不滿,而係大喊尖叫係唔會得到第一個攞餅機會,你可以選擇陣間攞又或者唔攞。」 雖然B同學繼續大哭,但我是沒有屈服,並讓他再旁冷靜一下自己情緒。 小組結束後,B哭著狂奔向爸爸身旁, 當我嘗試解釋B的情況給爸爸聽後 爸爸面向B說:「傻豬嚟㗎,唔洗喊餅乾唻咋嘛,你想要幾多爸爸都買俾你!」 B同學:「我要買埋玩具!」 爸爸:「好好好,爸爸咩都買比你乖啦唔好喊。」 B同學的父母都非常溺愛這位獨生子,他是父母心中的「金叵羅」「小王子」, 幾乎他想要什麼就得到什麼,無限制地滿足他的慾望。 他亦會拖小計,以哭泣和吵鬧的方式去迫父母就範。愛孩子當然沒有錯, 但這樣的縱容欠缺規範,令孩子習慣被遷就而變得自我中心,影響與朋輩的社交相處。 就以B為例, 由於他家中的成功經驗所致, 令到他在學校也用同一套方式來得到他想要的。 當遇到別人不順從他的或意見,便會容易激發起他的情緒。 同時,有些同學和老師會因「怕了他」,而會遷就他,其實這是 強化(reinforce) 這種自我中心的

乜都「不」家長

Image
乜都 「不」 家長 對於不少家長,特別是首次成為爸爸媽媽的家長來說,小朋友是他們的金叵羅,所以會特別關愛和照顧他們,害怕他們會生病或受傷,務求盡一切努力去確保小朋友不被任何事物所傷害和感染。 近日與一對爸媽做家長咨詢時,他們跟我說發現囡囡越來越膽小,很多事都說不,拒絕嘗試,媽媽對爸爸說:「都係因為你囉,咩都唔俾佢做,乜都say no!」爸爸反駁:「關我咩事,係呀女本身內向。」 深入了解後,得知原來爸爸是有潔癖,亦屬於較容易緊張的性格,經常向囡囡說不,例如當媽媽在公園教囡囡認石頭、植物的品種及其質感時,爸爸會因其「污糟呀」,而不讓囡囡觸碰,小時候更不讓囡囡在非家中的地上爬行; 又會常因「危險」這個理由,而大聲喝止她作很多嘗試,例如不可以站在行人天橋的扶手旁,生怕她會掉下去,又不可以幫媽媽做任何家務,害怕她會弄到受傷⋯⋯ 無可否認,這位小女孩是比較內向慢熱, 需要時間觀察才會作出嘗試。然而,爸爸經常激動及緊張地說「不」, 過分保護囡囡,會讓她也相對感到緊張擔心,小女孩本因慢熱而需要多作觀察才嘗試,漸漸地,她或會認為世界是不安全,不可信任的,繼而影響她想嘗試的動機和念頭,令小女孩現在不論何事都先說驚後退縮。 我們明白家長疼愛子女,會想盡辦法去保護小朋友,然而,過份的保護,特別是家長以「緊張」情緒態度去拒絕讓子女作出嘗試」,會影響小朋友對世界的信任,因他們認為世界是不安全,以致不敢嘗試,傾向逃避退縮。 咁係咪唔理小朋友安全乜都比佢地試? 絕對不是 ,當小朋友作出嘗試的時候,家長需要陪伴在旁,確保小朋友的安全。例如,若果小朋友想嘗試拿起水煲倒水,家長可以從旁協助,幫朋友托住水煲;又例如小朋友想模仿媽媽煮食切生果,家長亦可以從旁協助,以防止小朋友弄傷。 畢 竟父母是要從旁協助小朋友成長,而非幫助小朋友完成所有事,要多嘗試多學習多探索,才會有真正的成長。                                                                                                      Blog Sponser:   APPHK   ( http://apphk.org )  

小孩的自主權

Image
小孩的自主權 最近, Client M的媽媽在家長咨詢時告訴我說觀察到M非常膽小,在公園其實想跟小朋友玩,但不願意自己去接近別人,一起玩遊戲,嚷著要媽媽幫她邀請小朋友一起玩。當媽媽拒絕她時,隨之而來的是M大吵大鬧發脾氣。 Client M常於遊戲室玩撫育類遊戲,經常對手中的娃娃呵護備至,餵奶🤱時更會唱歌哄孩子,然而,M在照顧寶寶時常說一句:「我係媽咪,你要聽我講,聽我講就啱咖喇。」 遊戲治療結束後, M說肚子很餓,所以她在輔導室外挑選食物(食物架上有檸檬餅,椰子蛋糕,朱古力蛋糕),媽媽隨即幫M選擇 「朱古力蛋糕啦,你鍾意食朱古力」, 在M輕聲說「但我想試椰子」時,媽媽便一手拿起了朱古力蛋糕,並對M說:「快啲啦學英文遲到喇。」在那時,我便介入, 請媽媽耐心聆聽孩子的心意,嘗試放慢腳步,而非因趕時間而幫孩子選擇一切。 明白作為全職媽媽每天都要忙東忙西,必須爭分奪秒去處理家中大小事務,如為孩子安排不同的活動、教導功課、洗衫煮飯、跟進孩子的功課與溫習等⋯然而, 若父母被時間限制束搏著,便難以放慢腳步去傾聽孩子的心意,不會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和空間。正正因為M媽媽常幫她作選擇,處理一切,以致M想跟小朋友玩也不敢作聲,認為媽媽會幫她。試想想,若果平日媽媽給予M嘗試的機會,會有什麼樣的轉變?                                                                                                     Blog Sponser:   APPHK   ( http://apphk.org )  

要達到治療效果?家長們不能忽視你們的參與及共同努力

Image
要達到治療效果?家長們不能忽視你們的參與及共同努力 最近,我接了一宗個案遊戲治療,原因是囡囡在校的偏差行為而令到媽媽感到非常懊惱及無助。她就讀小五,年前被診斷出讀寫障礙,而於第二次見面時,囡囡因在測驗中出貓被同學告發,最後老師更警告她將會被記過,囡囡隨即威脅老師「你記我過我死比你睇」,可是,憤怒過後即哭求「你唔好同我屋企人講,我可以罰抄留堂」。 在與媽媽做家長咨詢中,我一向會問其家庭的管教模式與關係。此時,媽媽直言爸爸非常不滿囡囡的學業成績,常直罵她又懶又蠢,更曾威脅說「如果你再唔合格我就叫老師留你班」。雖然媽媽理解囡囡的讀寫困難,不會指她蠢,但卻非常嚴厲,要囡囡的成績達到她的標準。同時,只要收到老師投訴,她會非常惡地責罵和懲罰囡囡。 家長說 : 「其實我地好鼓勵佢,佢電話壞左想買部新,我地只係要求佢平時默書合格,但佢好似點都做唔到,點獎勵 ? 」 我說 : 「即係你地睇到女女嘅努力,只係佢做唔到 ? 」 ( 因為家長說無論如何她不能做到,似乎在告訴我她其實有嘗試去做」 家長說 : 「一開始佢都幾積極溫嘅,但之後就無喇,佢之後仲發悔氣話唔要新電話,都冇心機讀書。」 我說 : 「佢平時默書成績係點咖 ? 有冇合格過 ? 」 ( 問這個問題是想令父母知道他們的期望與囡囡的能力會否有很大差距 ) 家長說 : 「平時都係 20-30 分咋,我真係好想佢可以拎次合格比我地睇。」 在當天的治療,媽媽致電我說對囡囡感到失望,不知道如何教導。而囡囡則懇求我完成治療後跟爸媽傾計,「姑娘你會唔會同媽咪傾計 ? 可唔可以同佢傾,傾耐啲 ? 」。她解釋說只要我跟媽媽傾耐啲,遲點回家,媽媽回家罵她的時間便會少些。很快,我理解到囡囡在校測驗出貓,甚至哭求學校不要告訴家人的原因。 試想想 : 囡囡的讀寫障礙使她在學業上面對著一定的困難,父母的不理解令她感到自卑及害怕。治療時,囡囡更向我哭訴,父母很少「冷靜友善」地跟她討論其學業或行為問題,其實囡囡並不重視自己的成績,她純綷希望避開父母的責罵,亦很想父母去認同及稱讚她。 治療後,我建議父母嘗試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去跟囡囡耐心冷靜地傾談,不責怪、質問,而是聆聽及討論。第二天,當我向媽媽跟進囡囡的情況時,她告訴我昨天跟爸爸

為什麼孩子偶爾會扮BB聲?

Image
Regression  倒退:  為什麼孩子偶爾會扮BB聲? 「唔知點解啊女呢幾日成日係度扮 BB 聲扮 BB 喊」 「 Y Y 特登做一啲明知錯既野 , 例如放 啲 唔食得既野落口、扮唔識著衫」 「佢仲成日扮 BB 喊,話想飲奶食奶咀」 YY 是一位 6 歲的小朋友,自從弟弟出生後,媽媽便發現他行為怪異,會刻意做些壞行為,甚至扮 BB 叫喊。媽媽更訴說 「有一次我整佢最鍾意既南瓜粥,但係我餵細佬食既時候, YY 竟然一手推跌佢個碗,令到啲粥倒哂係細佬身上」。當時 Y Y 解釋因 為 她很餓 , 想食粥所以發脾 氣 。媽媽好嬲,認為 YY 唔生性,令到佢覺 得 好激心,更唔明白點解佢咁討厭弟弟。 「明明我已經常告訴 YY 我兩個小朋友都很愛,更已特地跟她選讀相關的繪本去讓她有心理準備迎接新生命」 細問後發現,自從弟弟出世後,媽媽把很多心機及時間都放在弟弟身上, YY 則多由工人姐姐照顧,連接放學這個重任也交給姐姐。試想想 , 媽媽原本是 YY 一人獨有的,所有愛及關心都是放在她身上。然而,當弟弟出生後,這個小生命便把媽媽的愛給分薄了。 因此, YY 有扮 BB 的行為,在心理學的角度稱為 「倒退」 (Regression) 。 6 歲的 YY 因媽媽忙於照顧弟弟而感到被忽略,不安的感覺使她藉以較幼 稚 的行為 ( 嬰兒期 ) 來獲得作為嬰兒時期得到媽媽的關愛及被照顧的滿足感覺,她想像嬰兒時期可以依賴媽媽,渴望媽媽全心愛護她。 雖然媽媽有跟 YY 一起讀繪本來為她作好有弟弟的心理準備,然而,事實上媽媽是確實忽略了 YY( 例如沒有接送上學 ) ,令到她認為自己不被愛護不被重視,以使他嘗試用不同的行為去發洩不安和無助的情 緒 ,並吸引媽媽的關注。 世上沒有一個學科教人成為父母,學做父母永遠是一個過程,更沒有一條絕對正 確 的方程 式 去成為模 範 父 母 。但是 , 不變的法則就是多關愛及多重視你的孩子,嘗試去感受他們的感受,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他們有情緒行為問題背後的原因。說到尾,孩子都是想得到成人的重視和關愛呢